技术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根基,新技术为文化发展提供底层支撑。在历史的各个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与传播形式均有所不同。从甲骨文到印刷术到广播电视再到如今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揭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新篇章,同时也带来了技术失范、技术依赖和技术泛用的问题,阻碍甚至异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因此,须在厘清“人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者,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人的工具”这一基本关系的基础上,从理论基石、技术逻辑、价值理性三个层面共同发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传播插上技术的翅膀。
人工智能社会化程度的加深,使技术应用的治理面临着更具复杂性的背景。监管难、散、乱的现实管理态势亟须完善明晰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加以规制,监管理论的融合混杂、治理模式无序单调等现实问题对人工智能立法的路径选择提出具象要求。应以我国现行法的“主体治理”特质为实际起点,探讨域外依照场景分类或风险分级的人工智能治理方法论融合我国立法监管道路的可行性,确立以风险、场景为核心标准,以服务备案制度与负面清单许可制度为实践路径的网状式分类分级治理模式。
资本主义不断对自然进行功利化改造,导致人与自然产生矛盾,引发了生态危机,制约了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正义涉及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空间和生态程序等四重要素,公正是其基本特征,动态发展是其动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目标。对应于生态正义的四重要素,生态正义的问题也呈现为四种:生态命运共同体意识淡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生态资源分配失衡、生态治理能力滞后等。生态正义的实现是系统工程,需要针对四种问题,立足于现实的文化、经济、空间和程序等条件,在生态文化上增强人们的生态共同体意识,在生态经济上消除资本增殖逻辑,在生态空间上推动生态资源公平分配,在生态程序上提高生态治理能力,让群众的生态权利和生态义务达到平衡,建立和谐的生态正义制度,促进生态保护的国际协作。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面相和题中之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崭新时代命题。就其理论内涵而言,以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为基本前提、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核心要义、以共建共享为内在支撑、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就其时代特征来看,在本质意蕴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心骨;在道德胸怀上,立足中国、关照世界;在实现形式上,以文化数字化为重要载体。迈步新征程,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培“根”铸“魂”,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相结合;相济“表”“里”,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兼顾“内”“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与个人自我反思和超越相统一等渠道着手,从而形成扎实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
与国外不同,我国现阶段预算绩效管理呈现出以组织培育为重点的特征。在有意识地培育中,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相关组织在参与方式、参与过程、参与结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不仅实现了从中介机构到第三方机构、从合理性到合法化的转变,还产生了以绩效评价为业务的专业市场。然而,也存在由于评价方法单一导致的评价效果不彰等问题。随着形势的变化,下一步深化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工作重心亟待由组织培育转向工具开发,即由机构端转向工具端。
平台权力因社会权力而崛起,在本质上属于技术催生出的新型社会权力,其权力范围不仅及于平台自身,更延伸至以平台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在平台权力的语境下,“用户就是数据”取代了以往“顾客就是上帝”的商业模式,用户极易受到平台权力的支配,在法律的角度来看,用户与平台之间的关系在实质上不平等。公私法划分的法律治理框架并没注意到技术带来的社会关系变革,在规制平台权力时并未达到理想效果。为保障用户权益,现行治理框架需要在治理理念、治理格局和治理路径上进行革新:治理理念应以风险问责为目标,治理格局应以公私法融合为要素,治理路径上应坚持用户自决与平台自治的平衡。
基于马克思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是本文的基本研究视角。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空间中引入国有企业,形成“生产力—国有企业—生产关系”的总体分析框架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新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互动。国有企业在新质生产力中的引领作用具体体现在功能基础、创新基础、治理基础和财富基础四个方面;在新型生产关系中的引领作用具体体现在体制基础、价值基础、社会基础和安全基础四个方面。其中,功能基础和体制基础在其中居于统领地位。
农乃国之本,百业之基焉。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强劲驱动力。基于农业新质生产力概念剖析,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的要素分析,突出技术嵌入对农业转型的具象功用。聚焦于农业态势,通过技术力和内生力两方面展现其运行状态。技术力是概念衍生的实态源要,而内生力则体现在“三新聚农”质蝶变上,包括赋能新农人、新农村和新农业的话语、逻辑和行动叙事。同时,描绘了新质生产力的特性,包括技术迭代带来的“数智”转型力、动力蓄能形成的“新质”核心力,以及内质驱动的“强国”靶心力。就发展向度上,从粮食安全、产品供给、绿色转型作为问题因应,梳理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整体而言,通过“新质”要素嵌入农业发展链条,持续释放技术动能,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蓄能聚力。
在当前应急管理中,传统物流方式遭遇了诸多限制。低空物流的引入在提高响应速度、增大覆盖范围、降低物流成本与实现智能化管理方面展现出了巨大潜力。然而,低空物流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也伴随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包括法规与政策限制、技术成熟度与安全性、空域资源分配与管理复杂性以及基础设施与资源整合等问题。面对这些挑战,应完善法规体系,提升技术实力,强化管理机制并优化基础设施与资源整合,以期提高我国的应急管理水平,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而促进低空物流在应急管理中的可持续发展。
<正>《四川行政学院学报》创刊于1999年,由四川行政学院主管主办,是以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普通高校及智库机构等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综合性理论学术期刊。本刊重点关注国内最新行政改革实践、经济社会发展、公共管理、社会治理等前沿学术话题,常设政治学研究、国家治理、基层治理、发展论坛等栏目,适时推出专栏文章或专题研究,助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推动学术创新。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正>.1.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研究;2.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3.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研究;4.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研究;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6.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现代社会治理;7.算法、数据、人工智能、平台经济的法律规制;